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
不斷提問,不斷找答案|李惠貞
今天看不到出路,我們就不斷提問,不斷找答案,
讓這股前進之流,堅定而不止息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hoto.php?fbid=10200099799813153&set=a.1093806360768.11183.1694846427&type=1
這期完成,今年就結束了。
一整年好像都在很高壓的情況下度過,人手不足是一大原因,另一個是愈來愈多的邀約及合作,佔去許多時間。
但邀約多是好事,認識了很多人,也回應了很多提問,讓自己想得更深。
謝謝這一年來所有支持我和SD的朋友,讓我學到很多,也收穫很多。
BEST 100,不僅是對這一整年的回應,也是獻給各位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向上的本事
「他們需要一個成人世界裡的朋友。他們需要看到那裡還有些正直的人。他們需要知道,這個世界並不全然是黑暗吞噬黑暗、邪惡吞噬邪惡,最惡劣最暴力污穢的人獨佔所有的好處。至少,我們中的一些人還努力地在這裡那裡奮戰著。」
這是某部小說中的一段對白,讀著這段文字,我想著Best 100的意義。
後半年那麼多負面新聞,讓我一度很想放棄這個題目。可是,如果我們放棄了,等於向那些把國家形象搞壞了的人認輸,無視於這個社會還有真實美好的力量。不可否認的,還是有那麼多的人,不論對未來看好看壞,仍盡一己之力,在做對的事。
如果一本小小的雜誌,仍背負著一些些影響力和期待,只要我們做得到,我想我們是最沒資格說放棄的人。相反地,我們要把自己相信的事,大聲地讓更多人知道──有人在做這樣的事,有人在這樣的道路上奮力前進著,你要不要加入,匯聚成更大的決心,讓微小而正向的事發出最大的光芒。今天看不到出路,我們就不斷提問,不斷找答案,讓這股前進之流,堅定而不止息。
我曾經花很長的時間思考《Shopping Design》的意義,當這份刊物交到我手中時,Shopping一詞曾是很大的包袱。我喜歡Shopping,但潛意識對於談Shopping卻有些排斥,總感覺那是很商業的行為。我自認為對「人」比較有興趣。
但設計小聚上朱平老師的一席話,讓我改觀。他說:You are what you buy. 你可以用消費支持你想支持的,消費是最直接有力的行動。如果你想支持小農,可以去農學市集採買,可以多吃幾碗飯;如果你希望閱讀能保有豐富多元的面貌,可以去獨立書店買一本書;如果希望台灣品牌能在國際上發聲,挑選物品時不妨多考慮國內優質品牌;如果你想要在消費和生活上有獨立思考的能力,請支持《Shopping Design》。
今年在誠品講堂上,我說我花了三年時間找到《Shopping Design》的詮釋。第一年了解Design其實是為「人」,與我關注的核心並不違背;第二年我把Shopping定義為「消費的觀點」;第三年我終於知道Shopping Design可以作為生活信仰的實踐。
和三年前第一次企劃Best 100的初衷一樣,今年仍然沒有專家評審團,也沒有評分機制,除了廣邀各方逾50位好友推薦,最終名單仍由SD團隊自行討論決議。是的,它很主觀,但我會說這是一份負責任的名單。找專家的意思是,功課由專家評委來做,責任由大家分擔,名單是投票妥協的結果;至於觀點和意義是什麼,經常不在主辦單位關注之列。我們想要的,並不是這樣的名單。
我們想要和這些美好的力量一起成長,想要認識他們,想要用這份名單說些話。想要引起討論,想要給予信心。
創辦台灣好食協會的顧瑋,在名廚江振誠11月舉辦的台灣味論壇上,說了這麼一段話,「把微小真實的價值做到最好,那個發言權就是你的。」
我們想要鼓勵的,就是這些(或許)微小而真實的價值。我希望,當我們多關注這些正面示範時,能不被黑暗所左右,而是更清楚地看到光。
這是今年的Best 100,希望它能給你力量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